当前位置: 首页> 学科建设> 物理学> 正文

物理学

点击量:   时间:2025-06-04 09:31

鲁东大学物理学教育始于1958年,是烟威地区唯一的物理学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唯一的第五轮学科评估上榜学科。为持续加强物理学学科建设,学校将物理学一级学科列入学校博士点培育建设学科,予以重点支持,从人才引进、师资队伍培养、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经过多年的建设,鲁东大学物理学学科发展成效显著,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5人,已与山东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了博士研究生10余人。依托全国首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等国家级育人平台,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志存高远的人才,如国家杰青吕新友教授,长江学者张大伟教授,“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张新房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获得者李小虎教授等。

本学位点设有光学、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理论物理、材料物理、能源物理和生物物理等多个学科方向。

1. 原子与分子物理

聚焦分子、团簇等低维结构激发态、光谱、势能函数和分子反应动力学及其在清洁能源材料中的应用。发展势能函数构建、非绝热动力学及光解水载流子转移和效率计算方法,为全国原子与分子数据库提供了基础数据。揭示制氢、储氢储能和碳捕集转化中的分子反应动力学机理,阐释锂/钠电池中的原子扩散和电荷转移机理。

2. 凝聚态物理

聚焦凝聚态物质表界面晶格状态、电子结构、载流子动力学等微观过程及其在物质和能量转换中的应用,解决新型光伏、微纳传感、光电探测等领域的共性物理问题。阐明半导体表界面缺陷状态、载流子产生、输运等与器件性能间的构效关系,阐释了钙钛矿电池中的非辐射复合能量损失来源,揭示半导体异质结传感器的微观机制。

3. 光学

聚焦新型光电材料发光机理与光电转换机制,丰富腔量子电动力学理论,发展了紧聚焦、复杂介质散射等光场理论和多物理参量调控方法。研发无掩膜紫外光刻技术,实现无掩模光刻设备的国产替代。提出基于多维光场参量关联调控的高信噪比重建方法,实现了海洋水下目标的高精度探测。

4. 理论物理

聚焦开放量子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发展方法阐明环境噪声对量子体系动力学和统计力学的影响。首次真正找到指数势的传播子,发展出新的随机数值方法,发现新体系的量子主方程,开发模拟量子耗散动力学的HYSHE程序包,提出描述耗散相变的有效哈密顿方法,揭示出量子关联、多体相互作用、非马尔可夫效应之间的交互影响。

5. 材料物理

聚焦多尺度材料(如双金属氧簇-氮掺杂碳核壳催化剂、多孔聚离子液体薄膜、聚合物异质微球及凝胶体系)的结构演化、界面能量分布与物理性能调控。通过原位聚合、分子动力学模拟及非平衡动力学分析,揭示材料在分子至宏观尺度的结构-功能关系,致力于开发新型吸附分离、传感、储能及生物医用材料,为绿色功能材料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6. 能源物理

围绕生物质资源高值化利用、能量转换与存储中的物理机制展开研究。重点探讨催化界面反应动力学、离子液体特性、电荷转移与原子扩散过程,发展物理建模与数值方法以揭示制氢、储氢、碳捕集转化及电池体系中的能量转移与输运机制。为清洁能源材料与系统优化提供理论支撑与设计策略。

7. 生物物理

结合纳米技术、分子动力学与多场耦合方法,研究生物体系中的物理过程与调控机制。包括酶-底物相互作用、微生物代谢调控、食品发酵动力学、纳米载体介导的药物递送与内体逃逸,以及基于光//磁原理的生物传感检测。致力于阐释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有害微生物控制及食品安全的物理基础,推动生物医学与农业食品领域的应用创新。